55岁的黄东平是一名信访工作者,十年如一日地奋战在信访一线,怀着一颗对党忠诚、对事业热爱、对人民负责的公仆情怀,忘我工作、默默奉献,为维护社会稳定,解决群众诉求而不懈努力。

2010年,老潘因工受伤,砸坏了一块头盖骨,当时家中还有中风多年的母亲,生下来就瘫软在床的儿子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。一家四口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墙房子,靠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接济。生活窘迫,老潘无奈之下来到信访局,当时接待他的就是黄东平。了解了他的情况后,黄东平积极联系民政、残联等部门,帮助老潘办理低保,建起新房。从此,黄东平成了老潘最信赖的人。
老潘的问题有了比较好的结果。但信访事项并不是件件都能得到解决,很多信访问题都是多方利益的较量,每个信访老户都有长期累积的矛盾,一些信访人往往带着情绪和不满而来。彭海涛是黄东平的同事,参与信访工作7个多月,刚开始面对一些激进的信访人,往往不知所措,这时候黄东平就成了他学习的标杆。

“刚开始来信访局,面对很多上访群众我感觉特别棘手,当时黄主任坐在我前面,我从他如何受理信访事件中学到很多。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耐心倾听,许多信访人都有很大的怨气,那么在第一步,通过倾听就把怨气化解了,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。还有他的态度很平易近人,这样很容易拉近政府工作人员和信访人之间的距离,让我们的话语对信访人有一定的信服感。另外,黄主任工作经验丰富,在信访人反映问题之后,能迅速把握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之间的逻辑关系,立马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点。最后是做好登记,因为信访局是个上传下达的部门,做好登记工作之后向领导和责任单位反映。他这四点让我受益匪浅。”彭海涛告诉记者。
信访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、处理难度大、群众期待高、矛盾集中的工作。信访工作没有鲜花和掌声,有的是群众寻求帮助的渴望和对政策不解的疑惑。那么,群众有渴望,就耐心倾听,群众有疑惑,就细心解释。带着这样的理念,从2008年调入信访局,黄东平十年如一日,至今共接待了3000多批7000多人次,驻京629天驻省262天,妥善处理了每一个信访事项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党员干部爱岗敬业的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