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县致力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,农村教育开始蓬勃发展,广袤的农村大地绽放出一朵朵希望之花。这其中少不了乡村学校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,更少不了以张克菊为代表的,真正扎根乡村、给农村孩子带来爱和希望的优秀教师们。
从东亭街道往南走,不远处东亭中学就静静矗立在山林与道路之间,几栋三层高的教学楼,既富有现代建筑气息,又充满了教育的诗意。36岁的张克菊在这里,执掌教鞭已经整整12年。从青春韶华到为人父母,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兼任学校行政工作,从初来乍到到如今经验丰富、人人称道。
张克菊从事英语教学,并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。长期扎根乡村教育,使她深谙对待农村学生,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。农村教育工作相比城市教育更有其复杂之处。在这里,很多孩子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,对教育重视不够,课外辅导欠缺,自身基础较差。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了相当一定比例,其在心理健康发展上,更需教师倾注更多的关注、关心。因此,除了日常教学外,张克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,单独找学生沟通交流,无论是成绩出现退步,还是情绪心理出现问题,张克菊总是用一双“爱”的慧眼,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,事无巨细及时给予疏导。班里的学生小月(化名)父母离异后分别再婚,她与爷爷生活在一起。因家庭原因,小月性格封闭内向,不愿与人交流,甚至有厌学情绪。开学一个月后,张克菊就发现了她的问题,并了解到了她背后的故事。为了打开小月的心扉,促使她积极乐观面对人生,张克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,与她沟通交流。一方面开导她理解父母,着眼当下,早日走出家庭阴影;另一方面引导她树立人生理想,并积极向理想不断努力。同时,张克菊还专门找了两位性格外向开朗的女同学,希望借助她们的友情帮助小月不断恢复自信。水滴石穿,一系列举动给了小月极大的信心和鼓励,如今小月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,上课主动举手发言,学习成绩也正在一点点进步。
13岁的陈家乐在张克菊所带的班级里担任班长,她告诉记者,张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,更是他们的朋友,“我们跟张老师相处,没有距离感,她对我们非常亲切平和。除了学习上的问题,还有生活中的问题,我们难以解决的都去问她,张老师也非常愿意帮我们解开心结。” 像这样以心交心,鼓励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。从教以来,张克菊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,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,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,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爱戴。
在教学中,张克菊更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。她重视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,提倡学生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学习。在她的课堂上,学生们敢于积极发言,勇于表现,不怕犯错。即便犯错,也由同学们来共同纠正,促其成长。这样的一种健康的、向上的班级生态,在同学们的学习成绩中得到了最好的反馈。在2011-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,她所授班级合格率获全县同类学校第二名;在2012-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,合格率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;在2013-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,低分率位于全县同类学校第三名;在2014-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,低分率位于全县同类学校第四名。至今,她已有二十几篇论文在市县级获奖,在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大赛中,获得初中组国家级二等奖。东亭中学副校长熊燕这样评价张克菊,“张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,乐于奉献,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,主动承担学校的课题研究,多次在县级市级比赛中获奖。在班主任工作中,她还经常找学生谈心,鼓励学生,是学生们贴心的朋友。教务处工作繁杂,作为学校教务主任,她不计较个人得失,为学校大局着想,在年轻教师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。”
十余年来,张克菊一心扑在教学上,对学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难免忽视了家庭。将爱分给班上的每一位孩子,却自认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关心不够。张克菊告诉记者,自己的儿子刚上小学六年级,女儿还不到两周岁,工作太忙也无暇照顾她们,这么多年一直是体弱的婆婆帮衬着,这让她一直很愧疚。“但是他们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,有了他们的支持,我才能够静下心来把工作做好。”张克菊说。
像一朵云拥抱另一朵云,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,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……在东亭的乡村大地上,张克菊心中有绿,脚下留青,用爱心与责任播种希望,为农村孩子点亮了一盏指引道路的明灯。(赵丹丹 江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