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6月3日,我国一架军用运输机在柏垫镇姚村上空失事坠毁,包括机组人员在内,40人全部罹难,村民廖祥英回忆起当天的场景,仍是难掩恐惧:“那会儿我在菜园,突然听到上空轰轰作响,我就想这下肯定不好了,连家都没敢进……”
突然朝下坠落的飞机又猛然上升朝山上飞去,村里各户几乎无一人一物遭受伤害,当时正值农忙,可就连田里栽秧的村民都未损一发,廖祥英万分动容地感慨道:“那么危急的时候,英烈们都没有忘记要保护老百姓,我们如今为他们做的,又能算得了什么呢?要知道,当时飞机在天上费力地转了好几圈,还挣扎着往无人山头飞,不然我们这些村民真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。”其实不仅是廖祥英,村民朱家谕、李广全也数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百亩竹海中浩气长存的英烈之山,从2006年开始,清明、元宵等节日一次不落,插青、上灯、送酒一样不少,他们始终秉持着最为朴实的想法:都是爹生娘养的,而且他们是国家栋梁,虽说尸骨已经运回,可某种程度上仍是令人心酸的“埋骨他乡”,于是想着既然身处附近,便出一份绵薄之力。
朱家谕说:“现在基本上是老年人在做这些事,毕竟老年人做事过细,年轻人就马虎一点,而且大部分人在外地。”廖祥英则补充道:“只要我们活着,这些事就会坚持下去,等到我们不在了,就让子孙继承,英烈们真正的家人离得远,我们就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家人。”的确是“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”,无论刮风下雨,不顾山路难走,只要到了祭祀的日子,他们就会提前将上山的台阶打扫干净,而后像对待自己家里过世的亲人一样,认真仔细地完成所有祭奠程序,甚至更为丰富和隆重,当远道而来的其他人缅怀完毕,他们会再次上山打扫清理。其实平日里,没事上山走走、维护整洁的,同样是这几位六、七十岁的老人,从2006年到2015年,他们已经从二十分钟便能登至山顶变成了爬两步就得歇一歇,可年龄的增大、步履的蹒跚,并不能阻挡英烈山下的这一片鱼水情深。
李广全年过古稀,但仍是村民眼中忠厚可靠的“护英人”,为了更方便打扫,他曾亲手扎了多把扫帚,连同村民从家中拿出来的,一起拴到山上合适的地方:“希望能呼吁更多人吧,我们能做的也就是买买红纸,扎点白花。”而辛苦忙碌了一生的朱家谕甚至拿着粉笔从山顶往下,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标号,只为让更多人清楚地知道英烈山台阶共为803级:“不写容易忘,外边来人我们说不出准数挺不好的。”飞机失事后的一整个礼拜,他们陪同专家们一起找寻碎片,热心地提供三餐和住宿,之后的整整一个月,他们都没有办法恢复到正常生活,然而他们从无怨言,满口说着“都是小事”,满心想着“应该做的”。
通往这几位老人家里的那条路就叫做“双拥路”,而这些老人不负此名,用自己质朴而无私的奉献,推动着双拥活动的蓬勃兴起,确保着双拥情怀的经久不衰。(晏勤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