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年前,母亲中风住院,当时还在外忙于生意的杨武只得给母亲请了看护,这一看护便是五年。五年里,经济花销大不说,请来的护工还总是责任心不够,不知更换了多少个。那时杨武就想,现在无论是在城市,还是在农村,人口老龄化问题都越来越突出,自己的母亲倒还只有年迈和疾病两方面的困扰,可那些独居、失能老人该怎么办呢?他们也需要一个“家”啊!
2015年10月,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,身为柏垫人的杨武在家乡开办了全县第一家私立的老年护养中心,如今,这里已经成为67位老人共同的家,而每一位老人的生日、身体状况以及个人喜好,杨武都了然于心。记者看到他的时候,他正在给一位老人喂饭,“她来这里已经有半年时间了,之前中风,一半身体不能动,手也不太灵活,自己拿着勺子总是喂不到嘴里。”他一边向记者介绍,一边也没耽误手中的活儿,见老人吃了不少,还夸赞道,“比昨天吃得多些,要多吃点身体才能好”,喂完饭,他还细心地用毛巾给老人擦了擦嘴。
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蒋老,今年已经81岁了,是一名退休老教师。见到记者来采访,他忍不住对杨武好一阵表扬,“可以说杨武对待我们这些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,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。”虽说护养中心是私立性质的,但对一些有困难的老人,杨武在收取护理费的时候是能少则少,他常说:“我们是想解决一些困难,而不是制造困难,虽然自己能力有限,但要是碰到谁有困难,能多做些就多做些吧。”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杨武照顾着护养中心的这些老人,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,谈及杨武的时候,村邻们也是赞不绝口。“这孩子有出息,对我们这些孤寡老人也都很大方,经常送来鱼啊肉的,还有生活用品,再给个几百块钱也是常有的事,亲儿子也就这样了。”同村的王有文今年68岁,一直一个人独居,生活困难,回乡的时候,杨武总少不了要去他家坐一坐。
据了解,前年村里打算自筹修建一条两公里的通往山里的便民路,方便山里的山货运到外面,增加村民的收入,但普通农家的家庭条件大都一般,存在资金缺口,当时,杨武二话没说,便拿出2100元补齐了缺口。现在路修好了,从山里延伸到山外,既带来了便利,也给村民们创造了经济效益。
今年48岁的杨武说,活了几十年,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只求问心无愧,以后,他也会继续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他也相信,只要你对别人好,别人自然就会对你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