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咚咚锵,锵咚锵,咚咚锵咚锵……”2月26日正月十一,春光明媚,广德县体育场内锣鼓喧天、人声鼎沸,由该县宣传部、县文广新局主办的广德县2018年“民俗文化闹新春”集中展演活动在此上演。舞龙、舞狮、鱼灯、马灯、旱船……来自9个乡镇的民俗表演队纷纷拿出绝活绝技,15个民俗节目为现场万余观众献上年味十足的文化盛宴。

异彩纷呈嗨翻天
13:30许,民俗文化展演正式开始。伴随着紧密的锣鼓声,两头青狮率先登上主席台对面的主舞台。摆头、撅尾、打滚儿、倒顺跟头……狮头狮尾两位表演者配合默契,红绿相间的狮子欢脱有余、憨态十足。
“首先登场的是桃州镇的青狮表演……”主持人介绍起了青狮表演的悠久历史。值得一提的是,台上的两个青狮均有百年历史,其中一个还是祖辈从河南移民时带过来的。青狮表演的同时,四合乡大板龙出动了,拖着长长的身子来到主席台下。据介绍,这条大板龙共37节,龙身长达40米,气势雄伟。不同于通体白色的大板龙,体育场东边的笄山大王龙灯舞的是一条大金龙。金龙追逐着龙珠,穿、腾、跃、翻、滚、戏、缠……身手矫健的舞龙队员们把龙舞得活灵活现。
你方唱罢我登场。舞台上,东亭乡沙坝旱船、誓节镇跑旱船、卢村乡“鹬蚌相争”以及新杭镇、杨滩镇、卢村乡、东亭乡、邱村镇的舞狮表演也轮番上演。众多的舞狮表演中,四合乡的火狮子造型独树一帜:马灯尾、龙灯身、狮灯头,胸前两螯捧着红绣球,灯下方撑以两根木棍。表演者并不是套在狮身中,而是娴熟地操纵着木棍,使火狮活灵活现,或腾越或打斗或亲昵。
压轴上场的是另一个省非遗节目——柏垫镇的西坞马灯。只见表演者头戴红色头巾,身披色彩艳丽的战袍和士兵服,手持红缨枪,身骑纸马灯,不断变换着阵型。记者了解到,西坞马灯是广德县南部乡村十分流行并传承了150余年的一种传统舞蹈,完整的西坞马灯表演分为9场演绎9个故事。西坞马灯第五代传人胡新陆说,为了能够给乡亲们表演一场完美的演出,他们从腊月就开始着手准备。
梅倩是80后,如今住在县城的她,很久没现场看过这些传统民俗表演了。在朋友圈看到民俗集中展演活动的消息后,她就想带儿子一起来感受。她一边看一边给5岁的儿子讲解。“今天看到这些舞龙、舞狮,想到自己7、8岁时,跟表弟、舅舅去看表演的情形,带起了好多儿时的回忆。”梅倩表示,让孩子们从小接触、感受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,“这个活动非常棒,希望能多多举办!”
有历史更有传承
化上鬓角、描出眼线,着上绣花的大红色表演服,钻进绑着彩绳的金色渔船,俏丽的“船娘”诞生了。但这个船娘并不是女子,而是张亚明男扮女装。在摇桨者的指挥下,前行、后退、转圈舞蹈,侧着身子如行水中,虽说这只是他第二次正式登台表演,但已然很是熟练。
张亚明成为“船娘”,离不开父亲的影响。张亚明父亲早年因对跑旱船很感兴趣,跟着罗氏灯艺传承人烈荣学习多年,张亚明自出生以来就耳濡目染,前几年遂加入到了这支队伍中来,平日里外出打工,逢年过节便回家排练、学习。烈荣告诉记者,慕名而来学习表演的人不仅有广德的,还有周边郎溪等地。“带徒弟们一起表演,想到这一百多年的老传统后继有人,自己演起来也越来越有劲。”
无独有偶,杨滩镇月湾鱼灯传承人占圣国也有相同感受。年长者负责敲锣开道,占圣国带领着8位青壮年举着鱼灯担当表演角色。占圣国表示,因为队伍队员涉及到各个年龄层次,使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月湾鱼灯得以保持传承。
“月湾鱼灯有八条鱼组成,分为鲤鱼、鳊鱼、鮊鱼、鳜鱼四个品种,另外有一个领头的鳌鱼……”对于鱼灯,李希望如数家珍。“这孩子对鱼灯可喜欢了。”李希望妈妈刘光英笑着告诉记者,过年期间鱼灯快到自家之前,李希望都会抢先主动准备好用于接待的瓜子、烟,尤其集中表演前一晚鱼灯队还排练到半夜12点,李希望也跟着熬到12点,不愿意提早睡。但刘光英丝毫没有责备的意味,她说,传统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,孩子们对传统民俗感兴趣是好事,她大力支持,“他们有兴趣,民俗表演才能传承下去。”(宣城日报 陈泽鑫 谭艺莹/文 戴巍/图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