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德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。《左传》:哀公十五年夏、楚子西、子期伐吴及桐汭。从此,广德就见之于史籍。北宋熙宁元年(公元1068年)冬,衙署前鼓角楼建成,而今鼓角楼依然坚实,北宋太平兴国9年(公元970年)唐代新建开化寺内建成五层天寿寺宝塔,而今宝塔依旧挺立在广德县城的东北角(现正在复修)。这些是我们还可以见得到的历史遗迹,但还有多少历史文物早已丢失和毁灭却是不得而知。所以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。
有历史学家认为,音乐先于人类的语言而诞生,当原始人类为驱赶大自然带来的恐惧感而呼喊时;当他们围绕猎获物手舞足蹈并发声伴奏时;当他们在劳动中叫出协力的号子时……音乐就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《晋书乐志》云:“闻其宫声,使人温良而宽大;闻其商声,使人方廉而好义;闻其角声,使人倾隐而仁爱;闻其徵声,使人乐养而好使;闻其羽声,使人恭俭而好礼。”音乐不仅可以愉悦人的身心,还有积极的教化作用。
广德是一个移民县,据史料记载,大部分移民来源于河南、湖北二省。湖北人大部分居住在南乡,河南人大部分定居在北面。在言语上都有各自特点。河南人语言粗犷、直率;湖北人语言细腻、柔和。还有一些江苏、浙江的居民迁居到广德。当他们定居后,除了发展生产、改善生活之外,在劳动、过年、过节期间,他们还把当地的各种民间文艺形式拿出来自娱自乐,如舞龙灯、舞狮子、旱船、马灯、打五件。其中很多文艺形式是需要用歌声唱出来的。例如他们在劳动中为了减轻疲劳,边劳作边唱,这样就把各自当地的民歌通过不同方式唱了出来。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不同,各地的民歌特点也不同,南乡民歌柔美细腻;北方民歌高亢奔放;江浙民歌优美动听。
广德民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、对唱、小合唱、表演唱、一唱众和等。在类别上有灯歌、门歌、山歌、田歌、小调等。在内容上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内容,例如革命战争时期,革命烈士王金林同志用广德民歌曲调,编写了很多革命歌曲,如《团结起来好分田》;解放初期,晏大江的《映山红》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,歌颂四个现代化的等等。百余年的南、北乡的人际交往、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具有广德特色的较完善的皖南民歌风格。
谈起广德民歌,我们不能忘记广德县文化馆的老一辈文化干部。如彭斯福、程劲枫、戴庆荣、黄万震、刘兆汉、汪秀云等。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大量的挖掘、收集、整理工作,但由于人员流动、有的老同志去世,大量的资料已丢失。目前我还留存了一小部分,如:张光云唱,彭斯福记谱的《三光荣》;方家贵唱,文化馆记谱的《秧草歌》;戴鼎记谱的《才郎哥来玩》;沈春秀唱,文化馆记谱的《刘海哥》;方家贵唱,文化馆记谱的《一对小秧雀》;刘兆汉记谱的《八段锦》;刘云秀唱,刘兆汉记谱的《十月思妻》;董翠英唱,刘兆汉记谱的《到春来》;戴鼎记谱的《大米好吃田难种》;彭斯福记谱的《摸姐瓣》;王家德唱,戴鼎记谱的《五更姑嫂看灯》;方家贵唱的《正月拜新年》;迟高中唱,戴鼎记谱的《十把扇子》;唐方彬唱,戴鼎记谱的《十二月小唱》;烈属王兰秀唱,彭靳福记谱的《杀他娘的精打光》;王兰秀唱,彭靳福记谱的《团结起来好分田》;刘兆汉记谱填词的《绣手巾》;还有《二人恩情似海深》、《喜在眉头笑在心》。
我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也花了很多时间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。南乡以凤桥西坞马灯为主。西坞马灯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,载歌载舞,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,很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,参加过很多大型文化活动和比赛,受到过很多奖励和表彰。
谈起西坞马灯,不能不谈凤桥乡文化站干部周其才同志。他对西坞马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,收集了非常有价值的文史资料,从起源发展、活动情况、人文、马灯制作到唱词(此资料已刊载在《广德历史文化》一书中)。他收集的唱词中无曲谱,我把这一小小的缺失补上了。1976年我采访了西坞马灯的传承人何声洪、何家发、吴同顺等人,记录了他们的马灯歌曲如《鲜花调》(一)、《鲜花调》(二)、《採茶》、《十二条手巾》、《探亲人》、《劝郎》、《调情》、《闹五更》共九曲。四合乡的民间艺人俞明龙演唱《颂春》和南乡高湖乡的张继宝艺人演唱民歌也都非常有特点。如《花鼓龙东》、《十杯酒》、《姐在园中薅黄瓜》,曾家顺的《虞美人》、《唱五更》、《薅麦调》、《十恨》。
后来,年青一代的文化站干部用广德民歌填词的民歌也很有历史意义。如郑振记谱填词的《绣四化》;王循填词的《我唱山歌党知音》、《农业要现代化》、《先当劳模后成双》;杨跃庭填词的《歌唱新长征》;许善国填词的《毛主席听了笑哈哈》;乐岚填词的《明日我俩再合作》;还有晏大江唱的《映山红》(一),还有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》、《映山红》(二)、《薅秧歌》、《太阳一出满地红》、《五更里姑嫂参军》、《闹五更》、《夫妻窗下把话拉》、《牧歌》、《先当劳模后成双》、《哥唱山歌妹来和》、《姑嫂看灯》、《采花调》、《绣手巾》、《十条手巾》、《劝郎》、《探亲人》、《闹五更调》、《调情》、《五更调》、《郎有心姐有意》、《一杯酒》、《姐在园中薅黄瓜》、《十恨调》、《唱五更》、《手扶栏杆》等共计70余首。
广德民歌的顶峰时期是1954年,由黄万震、彭斯福收集、整理的广德民歌《一对小秧雀》,由董昌玲演唱,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民间歌舞汇演,获得一致好评,后不久董昌玲调入安徽省文工团工作。1957年又由董昌玲演唱《一对小秧雀》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,荣获一等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《一对小秧雀》一曲已收入《中国民歌大全》一书中。
另外,在1954年的全县文艺汇演中,晏大江一曲民歌《映山红》轰动了全场,他高亢明亮的嗓音唱出广德民歌,听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。
广德民歌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作为我们这代人,一定要认真地保护它、继承它、传承它。
编后语:广德民歌是广德人民在生产、生活中创作的口头文学,是广德人民智慧的结晶,也是广德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定要更好地收集、整理及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