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山村走出去的时候,张钦文孑然一身,只有三年的卫校的念书经历,让他在城市里见识到了医海无涯,学无止境,脚跟不硬,便立身不稳;从城市回来的时候,张钦文已是学有所成,凭着扎实的医术,贴心的服务,在下寺乡村一带赢得广泛赞誉。
勤学苦练,精益求精,夯实基本功
1990年,张钦文从下寺中学毕业,从小体弱多病的他深知病痛冷暖,在母亲的建议下,他考入广德卫校,开始了求医的道路。几年后,张钦文以优异的成绩被卫校推荐到湖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实习,因表现突出,实习结束后被医院聘用。在大医院里,张钦文意识到了医海无涯,学无止境,在众多医学专家的光辉下,他第一次感到自己学的太少,专业不精,于是,他开始向同事虚心求教,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刨根问底,直到弄懂为止。
有一次他向一位老教授讨教临床医学上的问题,老教授耐心的讲解完后,就跟他拉起家常,意味深长对他说了他这辈子都不敢忘的话:你是要盖空中阁楼,还是瓦房三间?阁楼虽高,但却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稍有不慎,便是轰然倒塌,瓦房虽小,但根基扎实、结构坚固,庇佑莘莘寒士,不在话下。
那一夜张钦文想了很久:家里兄妹多人,并不富裕,因为是家里的老小,所以才有读这么多书的机会。好不容易从小山村来到了城市的医院,成为了医生。如果再去报考大专,三年脱产学习,这份工作肯定得丢,家里日子必然会更难过了。张钦文决定跟母亲诉说自己的烦恼,没想到母亲一听到他的想法,立马语气一沉,对他说道:“儿子,去吧,妈支持你去报考大专,一定要把本事学劳了,当医生如果医术不精,那就是谋财害命。”1994年,张钦文如愿的考上了安徽医科大学成人班,三年的系统学习,让张钦文的医术脱胎换骨,以前模棱两可的地方,现在已变得无比清晰。
回乡行医,无惧质疑,服务邻里乡亲
毕业后,张钦文便在下寺乡医院坐诊三年。后来,他发现,自己村上的村民看病十分不便,并且健康保障不高,遇到紧急情况,有可能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。于是张钦文又一次放弃了“铁饭碗”,回村开了一间诊所。
刚开始时,村民对张钦文还心存质疑,认为他是在医院犯了错误被贬回来,面对村民的指指点点,张钦文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回乡为邻里乡亲服务的初衷,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,只是他比以前更认真、更努力。每天的坐诊结束后,一有空闲就去请教邻村的一位老中医,学习辨认药材、熟知其习性、药性,对于认知模糊的地方,张钦文认真做好笔记,从不马虎了事。
有一次一位村民在医院查出尿路结石,因为家境困难,治疗总是一拖再拖。张钦文知道后,给他调配了十几副中药,没想到几副药下去,村民肚子再也不疼了,去医院做B超检查,结石居然奇迹般消失了。
时间一长,村民对张钦文的态度从刚开始的质疑变得信任起来。在诊所多年来,凭着扎实的医术、贴心的服务、高尚的医德,受到了下寺一带乡民的广泛称赞。渐渐的,不仅是施村的村民,邻近的梅泉、芦塘,甚至是临县的村民都过来找张钦文看病,真正的让村民做到了小病不出村。一些从大医院治病回来的村民,也将病例拿过来让张钦文查看一番。
淡泊名利,以德修身,坚守医者使命
在张钦文的不懈努力下,2014年村卫生室又扩建了输液室和健康活动室,引进了新的医疗设备,进一步完善了村民的医疗保障基础设施。如今村民只要一提起张钦文,都竖起了大拇指,称赞不绝。面对各种褒奖,张钦文没有一点点的骄傲自满,只是更觉肩头责任又重了起来。
现在,张钦文正筹建小型药材基地,在施村猴子山自然式种植中草药,别人劝他做大棚,批量化生产,就会有很多利润空间。他笑了笑,说到:“古人千辛万苦撰写的《唐本草》、《千金方》,都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,但现在大多已不实用。其实都是量化惹得祸,大棚里的药材大多药性不足,治疗效果就会差上很多。”别人听了后夸赞他淡泊名利,他只是笑笑,耳边响起当年那位老中医的话,思绪回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午后,张钦文淡淡的说道:“我只不过想盖三间瓦房”。